用藥衛教-宣導

吃「抗生素」的常識很重要 2017-10-17

臺安醫院 藥劑科
抗生素的使用不但使細菌無法繼續傳播,也使得人類的死亡率下降。但現在卻有許多人對抗生素產生相當大的依賴性與迷思,不斷濫用的結果造成了目前全球共同存在的一大危機:具抗藥性的細菌越來越多了!
 
所謂具抗藥性的細菌是指細菌在人類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藉由各種不同的機制來保護細菌本身,而使得抗生素的使用只能越來越強,才能達到控制細菌生長的目的;倘若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行為持續下去,細菌勢必會衍生出更多的強勢菌種,使得所有的抗生素全然失效,屆時人類必定會淪落到無藥可用的地步,畢竟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比新藥的研發還要快得多。

欲避免此種會令全世界人類惶恐的後果產生,建立正確的抗生素用藥觀念是很重要的。以下則介紹抗生素之正確用藥觀念。

抗生素是什麼 ?

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抑制細菌生長以及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早先發現於自然界其他微生物所製造分泌出來的,經過研究也有來自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更多種類,以對抗各種不同細菌。

開立抗生素的原因

  • ●治療性用藥:確定細菌感染或高度懷疑細菌感染時使用,如扁桃腺化膿、鼻竇炎、肺炎等;非細菌性感染,如:病毒或黴菌感染則不需使用,如單純的感冒。
  • ●預防性用藥:預防性用藥之時機為尚無明確證據顯示有細菌感染,由醫師專業的診斷與判斷,並進行細菌的培養或特殊的檢查來確定,而使用抗生素。如對於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因白血球過低,自身免疫力很差,在普通感冒時,醫師仍會考慮使用抗生素,來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續發性細菌感染。很多的手術,在術前及術後,也會考慮採用預防性用藥,來預防手術時可能引起的細菌感染。

抗生素與消炎藥

  • ●消炎藥:一般是指鎮痛解熱的止痛藥,屬於這類藥物,可以直接減輕人體的炎症反應,所以說它是「消炎藥」。
  • ●抗生素:它是只有在細菌造成的發炎,才來化解疾病造成的不適,與其說它是消炎藥,它最多不過是因為殺死細菌後,間接減輕感染部位的發炎反應。

何時該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要作細菌培養或是一些特殊的化驗,才能確認是細菌感染,甚至是哪一種細菌的感染,才能對「菌」下藥。

抗生素使用的原則

  • 1.固定間隔服藥:對付細菌就是定時定量服用抗生素,讓體內的抗生素濃度保持衡定,才能完全殲滅細菌,不留任何產生抗藥性的機會。
  • 2.完成整個療程:每一種不同的細菌感染,都有一定的療程,服用時間太短會造成細菌殺不死,吃得太久,又怕傷身體,所以服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從醫師的處方,按時服藥,才能真正藥到病除!
  • 3.飯前飯後大有玄機:有些藥物的吸收會受到食物的影響,因此在就醫時一定要詢問清楚,所使用的藥物是飯前或飯後服用,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 4.避免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藥物同時服用會產生交互作用,因而加強或削減彼此的藥效,甚至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在就醫時,應告知醫師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好讓醫師針對個人情況開立處方,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5.服藥宜多喝開水:足夠的水份,可以讓藥物順利地代謝出體外,減少藥物造成的身體傷害。另外,有些藥物會與部分的飲料產生交互作用,因此最好以水服藥,不要使用其他的飲料或湯汁來服藥。
  • 6.出現副作用時:所有的藥物都可能有副作用,抗生素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過敏,因此當服藥後出現紅疹、搔癢,或嚴重腹瀉及不適時,就應暫時停藥並立刻就醫。

三不政策

衛生署為了要建立一般民眾對抗生素使用的正確概念,並避免細菌抗藥性的不斷擴展,推行了所謂的「三不政策」。希望大家都能牢記在心,讓細菌能被徹底消滅,且不讓抗生素的使用成為細菌日漸茁壯的推波助瀾之首。
●不主動要求。●不隨便停藥。●不自行購買。

台灣的細菌抗藥性比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抗藥性相較,台灣已名列前茅。台灣會有如此高比例的抗藥性細菌,原因不外乎是過去長時間以來的抗生素過度濫用,導致現在可存活下來,並殘害人類的細菌全是適者生存的強勢菌種。除此之外,有些台灣的家畜養殖業會以大量抗生素加入飼料的方式來預防家畜的死亡,並刺激家畜的生長,造成的結果是與人類相同的;一旦我們接觸到這些家畜的排泄物或吃進遭污染的肉,就可能使我們自己遭到感染。 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預期的是,如果我們再不正視抗生素的濫用問題,將來生病無藥醫的後遺症一定會產生,屆時我們只能自食惡 果,再度回到沒有抗生素的時代,讓細菌成為人類的頭號敵人。從現 在開始,謹記〝三不政策〞,並確實遵行,以免害到自己,也荼害了我們的子孫。


參考資料:大林慈濟醫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