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衛教Health Garden
認識日本腦炎疫苗
2017-10-16
臺安醫院小兒科 鄭年芳醫師
日本腦炎主要流行於亞洲,尤其是以水耕農業為主的地區。台灣地處亞熱帶,流行高峰以夏季為主,通常在每年的5~8月。日本腦炎病毒為單股RNA病毒,其家族特色為節肢動物媒介病毒,登革熱病毒亦屬其家族成員之一。日本腦炎病毒以蚊子為傳染媒介,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為最主要病媒,孽生於水稻田或其它積水地,喜好夜間活動,對人的吸血行為以晚上九點為高峰。
大部份人類感染日本腦炎病毒為無症狀感染,潛伏期為1~2週,只有小於1%人會併發中樞神經感染,即無菌性腦膜炎或急性腦炎。其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倦怠、嘔吐、意識改變、抽搐痙攣等。重症死亡率20~30%,且倖存者發生智力障礙與神經後遺症至精神疾病的比例可高達30~50%,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及不幸。
自從亞洲國家全面實施幼兒日本腦炎疫苗接種政策,日本腦炎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台灣近十年來,每年確定病例數仍介於20~30例之間。但多是成人和老人為主,原因可能與其未施打疫苗或抗體經久衰退有關。
台灣於1968年開始實施2劑日本腦炎疫苗常規接種,1974年起接種增為3劑,1983年後開始對小學一年級學生再追加第4劑疫苗。研究顯示抗體保護效果以接種4劑最為理想。53%的被接種者,其抗體的保護力可超過10年。然而,超過4劑的接種會伴隨副作用的增加,故不建議再追加接種次數。
國內日本腦炎的接種時程為:基礎劑為大於15個月大的幼兒注射兩劑,每劑0.5ml,第一、二劑間隔2週,第三劑於間隔12個月後再給予。滿5歲入小一前再追加一劑1ml。因目前疫苗供貨足,故不再限制於每年3~5月份接種。
接種此疫苗可能有的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有硬塊等,或全身性反應如發燒、頭痛、倦怠,很少數有腹瀉、頭昏、關節痛、出疹、胃痛等,但通常這些副作用不常發生,且於2~3日內即消失。不宜接種者為:對疫苗成份曾引起過敏、嚴重疾病、發燒、孕婦、嚴重營養失調者等。
另有新型日本腦炎疫苗,巴斯德細胞型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已取得台灣藥證,但尚未公費使用。其不含免疫佐劑,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相對於新型疫苗,傳統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較多,製造程序未標準化,需要接種較多劑次,所以應該以新型疫苗取代。新型活性減毒疫苗的接種時程;兒童為滿15個月大後,間隔至少12個月接種兩劑,其後不必追加疫苗。成人接種方式為接種一劑,之後不必追加。至於已完成或部分接種傳統日本腦炎疫苗和新型疫苗的銜接,兒科醫師會依照規定決定施打方式。
新型疫苗接種禁忌方面,因為是活性減毒疫苗,所以對於有免疫缺乏相關問題或曾經輸血或使用免疫球蛋白製劑者,都需要由專業醫師評估。另外對疫苗成份過敏、孕婦及授乳母親也為接種禁忌者,育齡婦女在接種疫苗後4週內宜避免懷孕。
台灣地區的氣候及存在自然宿主等因素,日本腦炎病毒難以清除消滅。有效的防治基礎在於維持疫苗的高接種率,同時加強對高風險地區民眾的防治衛教宣導,如環境消毒及防蚊等,目前日本腦炎屬於法定傳染病,大家仍需對它有所認識。
(摘錄自兒科最前線NO11及台灣兒科醫學會日本腦炎疫苗使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