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衛教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 vaccine) 2017-10-17

臺安醫院婦產科 黃斯哲醫師
在十多年前,子宮頸癌還是台灣女性第一名的癌症。因為子宮頸抹片的推廣,早期的發現的結果,子宮頸癌的排名持續下降。近年來,又有所謂的“子宮頸癌疫苗”的發明,要更進一步的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
 
其實所謂的子宮頸癌疫苗,正確的說法是人類乳突病毒疫苗。1970年代,歐洲科學家發現某種病毒可能和子宮頸癌有密切的相關(也就是人類乳突病毒,這個發現得到了2008年的諾貝爾醫學奬)。根據這個理論,發明疫苗來對抗病毒,應該就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在2006年,疫苗也正市的上市。
 
不過,還是不能將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等同子宮頸癌疫苗。因為,人類乳突病毒發現的有200多型。在目前已知的200多型HPV中,大約40型可以感染女性生殖道,至少15型和子宮頸癌有關,稱為致癌性(oncogenic)或高危險型(high-risk type),其中 HPV 16 及 HPV 18 是導致子宮頸癌最常見的類型(大約佔70% )。
 
所以,目前在台灣上市的人類乳突病毒就主要為16及18型的疫苗。之前有的疫苗,一為二價(單純為16及18),一為四價(加上6及11,可預防常見的菜花型別)。在2016年新上市有9價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有16,18,31,33,45,52,58,預防菜花有6,11)。不論為何疫苗,不可能全保護所有的病毒型別,所以每年的常規抹片仍然要做。雙重防護才能將子宮頸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施打時間,最好的時期當然是尚未有性行為的時期。這就是為什麼目前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建議施打年齡在9歲到26歲之間。並不代表26歲以上的人打疫苗沒有用處。而且人類乳突病毒的致病機轉以及免疫反應和其他病毒並不完全相同( 例如:B型肝炎帶原者打B肝疫苗是沒有用的)就算以前有性行為感染過,打疫苗後的保護效力雖不及沒有性行為者。但研究的結果仍顯示有明顯的減少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細胞變性的發生率。
 
HPV疫苗只是模仿HPV病毒的'外衣'而激發體內的免疫反應,並不帶有病毒致病的部分,所以不用擔心打疫苗反而會感染病毒。所以,懷孕的危險等級在B級(指在動物實驗也無異常報告)。但是,謹慎一點,仍建議在施打時期內避孕。但,打了一劑或兩劑才發現懷孕並不建議行流產手術。
 
至於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效用有多久呢?因為2006才上市,就算觀察最早的實驗組也只有13-14年的資料。不過目前都還有保護力,以數學模組計算應該有20年以上的保護力( 但是不到那時,也不能百分百確定)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和抹片是目前認為可以減少子宮頸癌發生率的兩大方法。施打疫苗個人免疫進而到群體免疫,加上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一定可以將子宮頸癌對婦女的威脅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