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科衛教Health Garden
尿道結石
2022-06-15
多喝水、適當運動 避免泌尿道結石
文/泌尿科 簡佑全 主治醫師
台灣位處亞熱帶國家,夏日氣溫偏高,不但排汗量多且常來不及補充水分,導致尿液的濃度過高,當尿液中的離子過度飽和,會在泌尿系統中產生結晶體,當結晶體隨著時間的累積愈來愈大,即成為泌尿道結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國人每10個人就有1個是結石患者,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僅次於尿路感染。男性發生率較女性多,易發生年齡為30~50歲之間。當人體水分流失快,使得血液中過多的草酸與血鈣結合而形成草酸鈣結晶,阻塞在泌尿系統,如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器官,造成腎結石、膀胱結石、尿路結石等,倘若結石未隨著尿液、糞便排出體外,恐會不斷增大;一旦尿路結石發作,即伴隨疼痛、血尿是最典型的兩大症狀,萬一已有腰痛、血尿、排尿疼痛、噁心、尿路感染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治療,以免引起尿路阻塞或感染,影響腎功能,若引發繼發性感染,可能危及性命。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至於結石治療則依大小和部位有不同的處理方式:1. 原則上尿路結石超過0.5公分,就有很高的機率無法自行排出,需要以震波碎石的方式處理,不需住院;另外也可以採用輸尿管鏡進行碎石取石,此種手術沒有傷口,恢復快速;2.膀胱結石一般多以經尿道內視鏡手術治療,將石頭擊碎後取出,此種手術也沒有傷口,恢復快速。3.大於2公分或者較複雜的結石之腎結石,就必須進行軟式輸尿管腎臟鏡雷射碎石手術或是經皮穿腎取石手術。
泌尿道結石的高風險群:喝水過少的人,其他如流汗多、工作上環境溫度高、需久坐或是長期臥病在床的人都容易引發,另外還有解尿功能不好的人,如攝護腺肥大、糖尿病引起膀胱病變或是脊椎受傷導致解尿功能異常的人或是家族體質遺傳都容易罹患結石的因素。
要避免結石發生,水份攝取最重要。一般建議每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白開水,每1~2小時就要排空膀胱,減少沉澱結晶產生,防止尿滯留及尿路感染,並且適當運動,可維持輸尿管蠕動,治療後也應門診追蹤檢查,定期進行尿液常規檢查、腹部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醫師會依檢查結果給予最好的建議及治療。
【修訂日期:111.6.15】